师生共读《红楼梦》 徜徉书海寻宁静
——蚌埠铁中高一年级师生寒假“智慧阅读伴成长”活动剪影
事实上,我十分安然于一本好书、一个长夜和一杯热茶的宁静生活。对于人生,这已是很大的福分。
——三毛
爱上阅读,遇见幸福。在繁杂喧嚣的时光里从容地展开书卷,捧一缕书香,在阳光下,细嗅芬芳;一支笔、一本书,在翰墨飘香的日子里,细数光阴流淌!
为营造书香盈盈的寒假生活,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提升学校教师人文底蕴和专业素养,打造书香校园,蚌埠铁中高一年级开启全体师生寒假“共读一本好书”活动,推荐阅读书目《红楼梦》,师生携手踏上书香之旅,共同雕刻阅读时光。
潜心阅读·宁静致远
自活动开展以来,学生们纷纷加入到寻觅书香的行列,品味书中的百味人生,感悟生活的真谛。书中藏乾坤,阅读启智慧。阅读可以丰富人生,阅读可以涵养气质,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途径。
寒冬时节,品一杯茗茶,捧一本《红楼梦》,静静地坐在书桌旁,寻得久违的宁静。
高一(1)班 陈怡静
红楼梦,梦红楼,红楼梦中梦红楼。在这一段历经悲欢炎凉世态却又荡气回肠的故事中,我对林黛玉情有独钟。一开始喜欢她天仙似的美貌,喜欢她“心较比千窍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林黛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林黛玉自不如薛宝钗那般识大体,为人处世滴水不漏。相反,人们常用清高、孤傲来评价林黛玉。而令我沉醉的,也正是她与众不同的性格。因为误会宝玉不给她开门,又恰逢残花之期,所以将残花落瓣拾起、掩埋。感花伤己,口吟《葬花辞》,当中蕴含的真挚、浓烈的情感使偷听的宝玉大哭,能拥有这般情思的人,大观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
高一2班邵新猗
繁华似锦已开局,秋风瑟瑟终结尾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部千古奇书,是曹雪芹先生的呕心沥血之著作。看似讲诉的是贵族家庭从昌盛到莫落的过程以及宝玉、黛玉的爱情纠葛。实际上,它包罗万象,寓意深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红楼梦》,一书中人物众多,故事情节复杂,背景规模宏大。曹雪芹先生,在此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很多的事件发生,都是以此为引子。还有大量的诗词曲赋,皆是作为下文的伏笔而出现。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做铁。”一首护官符,不仅点明了不可招惹的四大家族,还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四大家族富可敌国的财富。曹雪芹先生善用诗词曲赋,以简短之笔墨,描绘生动引人的故事情节。这样的写作手法,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令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过目难忘。《红楼梦》一书的艺术特色,这是我所窥见的一处。
元春省亲,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也是贾府从昌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大观园的修建花费了巨额的金钱,掏空了贾府的家底。贾府为了家族的排场,不顾一切,将庞大的家族命运,寄托在了元春的身上。可惜,甄士隐所做的“好了歌”注释,早已将他们的结局公布了,繁华落尽,到头一场空。“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鬃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诗词曲赋做铺垫,一眼看穿世间事。这是我所窥见的此书由又一处艺术特色。
曹雪芹先生写的既是贾府的故事,也是他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描绘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暗示的是封建社会的必亡性。《红楼梦》,以繁华似锦开局,以秋风瑟瑟结尾。看似悲凉,实则必然。
高一(3)班 周甜
读完《红楼梦》,我对人生的感悟更多了。正因为有了这些让人震撼内心的经典名著,才会让这华彩美文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想必经典诵读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经典著作,在我们的人生长河里,如宝石般熠熠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远行在如戏般的道路上。
清代人有两句诗对《红楼梦》评得极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足见《红楼梦》的魅力之大。品读《红楼梦》,是见证曹雪芹的修行,更是经历自己的修行。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着曹雪芹的眼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看到了人性的简单与复杂,看到了温度与智慧, 看到了人生与生命。一卷一梦末世百态,一花一界千古红楼。《红楼梦》的美,在皮,在血,在骨。读之难忘,读之思狂。
高一(4)班 王陈欣悦
“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命运,“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青春,这不是别的,正是曹雪芹的著作《红楼梦》。这座琼楼数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拾级而上,缘尽观瞻。今日,我定以真情实感去书写这“红楼”魅力!
走进“红楼”,登上“红楼”,回顾“红楼”,永恒不忘的经典情节历历在目:用一生眼泪偿还神瑛使者的甘露之恩的“木石前盟”;元宵节之日,元春回贾府探亲访友的“元妃省亲”恰逢饯花之期,看见落花满地,便躲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感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黛玉葬花”;“千金难买一笑”的“晴雯撕扇”,还有“”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检大观园”等等。“红楼”的经典人物也是耐人寻味的:“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放诞无礼的喊声;“这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鬓,绾着朝阳五凤一挂珠钗......下着翡翠撒花详绉裙。”这“彩绣辉煌”的打扮;“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脱俗的样貌,这泼辣的性格,想必大家都已猜出,这便是“风辣子”----王熙凤了。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泼辣狠毒----“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栏寺”,这都是她权术机变的体现,她为人八面玲珑,但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惨结局。“黛玉焚稿”深深绝望,“宝玉出家”飘然沧桑,而在这样悲剧的背后,也显示了四大家族的衰败历程。
高一(5)班肖雨顺
多愁善感,满腹才情的林黛玉;多情放荡,玩世不恭的贾宝玉;精明能干,狠毒泼辣的王熙凤;端庄大方,追求功利的薛宝钗……大观园的院墙之内,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却都深陷封建社会泥沼的人物。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凄美爱情,宁、荣两府的兴衰没落,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这是贯穿《红楼梦》的线索,开启了《红楼梦》的序章,也注定了《红楼梦》的悲剧……
初读《红楼梦》,我读到了大观园里的儿女情长,看到了一个盛世家族的没落,一个社会的封建腐朽,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期待以后再读《红楼梦》,能悟出其中蕴藏的人生哲理,能真正处于其塑造的精神境界中。
高一6班赵瑀
最是人间留不住
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张爱玲《红楼梦魇》
尽管《红楼》未完,曹雪芹依然用他苍劲细腻的笔力,为我们塑造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角色: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机敏通透的探春、泼辣干练的王熙凤、英豪率直的史湘云……其中,清高孤傲的林黛玉,超凡脱俗,在叛逆中勇敢追求,这不可多得的风采,最为打动我。可惜也因此“人间留不住”,让人嗟叹悲伤。
比干才留不住含情目、两靥愁。“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第一次见面时,宝玉眼中的黛玉。我惊艳于黛玉的天资聪颖、才华过人,更爱怜她的谨小慎微、超尘脱俗。但有人也因此说她矫揉造作、心胸狭窄,她似乎是这些人中最不讨喜的角色。确实,比起尖酸刻薄的林黛玉,大方温婉的薛宝钗更让人接近。但我想,黛玉的心性才最让我觉得亲切,有小女孩的喜怒哀乐,凡人的苦恼忧愁,又有我们想要拥有的冲破束缚的异想天开和勇气。相比之下,薛宝钗深知女子地位之卑,顺应贤良淑德的“风”,可这顺风之举是一种软弱,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我所看不懂,我更欣赏黛玉的逆风之胆识。
沦落的天涯留不住她别样的宽容。 都道林黛玉心胸狭窄,史湘云曾两次对林黛玉发难,言语用词上毫不留情,她“欺负”林黛玉也不过是小女孩之间的争风吃醋罢了,原先她与贾宝玉亲密无间,但因林黛玉的到来,被轻易的“抢走”了所有关注,难免心中不忿。而面对史湘云的生气使小性子,林黛玉非但不生气,反而很包容,她认为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便谦让着湘云,反倒是贾宝玉稀里糊涂参与其中,这才使林黛玉生气。
人间留不住她的才华与洒脱。林黛玉待人是极好的。她从没对下人发过火,丫头婆子为她做事她总会大方的给点赏钱。宝钗与黛玉的才华都是过人的,香菱跟在宝钗身边,却向黛玉拜师学诗,这更体现了黛玉待人热心、善良的品质,黛玉没有因为香菱孤女的身份看轻她,对她仍是尽心尽力,香菱也没有辜负林黛玉的悉心教学,完成了创作。林黛玉寄人篱下,在贾府确实是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但她也不是好打发的。周瑞家的来给贾府中的姑娘们送宫花,将别人挑剩下来的两朵宫花送来给林黛玉,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林黛玉这几分傲气洒脱的性子让我向往。
情不情又怎能留得住情情。林黛玉的命运既幸又不幸。她自小体弱多病,失去母亲后不久又失去了父亲,但她被接到贾府,得到了外祖母的关爱,甚至比三位小姐还得宠;她寄居贾府,背地里有不少人嚼舌根,但她没有忍声吞气,直来直去,丝毫不留情面;她早夭,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香消玉殒,但她错过了贾府的衰落,入狱的劫难,更未亲眼见到宝玉与宝钗的大婚,心中仍留恋那一份情。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黛玉啊,你是如此不拘世俗,我只恨你生不逢时。
高一(8)班 杨天畅
关于《红楼梦》,我是在一年前开始看到。在把它细细地读了两遍后,我发现我越来越陷入了这本书中。
这本书讲的是几大世家兴衰史,而中浓墨重彩的,当要是一株灵池仙草和一块无暇美玉的有缘无分的爱恨情仇之间的故事。
《红楼梦》不只是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第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控诉了封建贵族的无耻与堕落,指出了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是多么的不堪与虚伪。与其说《红楼梦》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幅包罗万象的清史画卷。
在《红楼梦》中,最是悲惨的莫过于林黛玉了。林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背负着“小肚鸡肠”之名,但实际上她除了一颗痴心再无其他。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我看来:林黛玉如此的结局正是因为她的清高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的结果。
师生共读·不拘格套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因此,高一年级布置学生于寒假期间阅读《红楼梦》的同时,还要求每位语文老师也阅读同一本书并写出读后感。师生共读一本书,心得体会各不同。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有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也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能让一个人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寒假时间短,繁忙事务多,也能忙里偷闲的老师们,沉浸书香里,让心灵做一次长途旅行,读着、读着,清冷的日子便有了温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见仁见智”的智慧给了阅读者在专门研究者之外的表达空间。丰富“无味的语言”、修饰“可憎的面目”、重塑“迷失的灵魂”,读书是最好的方法。高一的语文老师们再读《红楼梦》,收获了文学艺术以外的感悟。让我们走进他们的随性而发之文,“陶情适性”吧。
刘芳老师
痴迷一生,余情未了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意欲与宝玉断了这份痴情,而黛玉香魂一缕随风散气绝之时,却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黛玉的最后“你好……”且不管表达的是“你好绝情”、“你好无情无义”的意思,还是“你好自为之”之意,都说明了黛玉断不了与宝玉的那份痴情。而宝玉更断不了这个痴情,在黛玉香陨以后,无论何时何人只要谈及黛玉,必将悲伤不已。探春远嫁,宝玉希望探春能给他说说黛玉去世时情景,却没有打听到,为黛玉又落下眼泪。 贾政降调回家,为何今日家里短了一人,这时宝玉已经心如刀绞,再度悲痛触前情。贾母病危,宝玉见宝钗如此悲伤,他也追想在园中吟诗起社,想到林黛玉,竟悲哀欲绝,嚎啕大哭,哭出他的思念,哭出他的痴情,哭出他的凄凉。宝钗生辰之时,众人行令时,宝玉悄然离开,径至潇湘馆,又再次睹物思人,昔日红妆人不见,隐约余香半尚存,此景此情肠可断,因思念林妹妹,再次心恸痛哭。因思念至极,希望梦中相见,聊解相思之苦,但梦了许久,依然“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份痴情的思念再次让宝玉陷入悲痛之中。真是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相忘,尘满面,泪千行。宝玉对黛玉的情感,已经深入内心,虽然娶了宝钗,但内心终是不遂,最后赴秋闱后出家为僧,断了凡人之情。
单小彬老师
独具特色的“红楼梦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切入《红楼梦》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阅读方法,更是极大提升我们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阅读《红楼梦》,我们惊叹著作中诗词歌赋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注重对《红楼梦》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所以,该作品中所运用的独具特色的“红楼梦语言”值得重视。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标准语,有根据作品需要的大量吸收了共时的极富有表现力的口语方言,词语和文言词语以及生动的贴切的俗语等。这些词语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楼梦语言”。
………
阅读《红楼梦》,我们发现此类例子特别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楼梦语言”,这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阅读《红楼梦》,注重对语言的积累与赏析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有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叶云老师
从王夫人视角看母亲对家庭教育的深远意义
母亲的教育佳话在繁荣博大的中华文化中熠熠生辉。母亲为子女的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为其“为之计深远”。赵太后以长安君为质如是,岳母刺字如是,苏母言范滂如是……一个优秀的母亲不仅能造就出色的子女,传承优良的家风,更能助力民族的繁荣昌盛!
然而,当我们寻遍《红楼梦》全书,却找不到一个这样的母亲,这是小说“末世”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天,笔者就以王夫人为例,从王夫人的视角解读,探究“母亲”一角对家庭教育的深远意义。
其一,为什么以王夫人为例。王夫人出生高贵,有“百年树人”所必备的潜质与资源。“护官符”里说:“东海缺少白玉床,东海来请金陵王。”王熙凤说:“我们王家哪一样不必你们贾家强,扫个地砖缝子……”可谓霸气侧漏!刘姥姥说:“他们二小姐当家。”王夫人出身好,丈夫贾政又是当家人。那么,她这个当家祖母就应该是大格局、有见识的当家人,是內帷的重要角色。这样的人设就有可能教育成功的子女,就有可能使贾家在朝向“末世”的路上得以逆转。
其二,王夫人的教育实践。首先:三个子女的结局。贾元春最终突然薨了,贾珠早亡,贾宝玉潦倒不通时事,性情乖张。元春结局不能全让王夫人背锅。那么,贾珠为何早亡?贾宝玉如此“灵性”之人为何不能堪当重任?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贾宝玉的担当在哪儿?金钏事件、晴雯事件、探春远嫁等等。封建社会的广阔天地是男人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通灵宝玉”最后于“补天”“救世”也毫无益处。其次:作为母亲,她是如何教育宝玉的呢?宝玉的存在感源于“母凭子贵”的传统。宝玉挨打事件充分证明这一点。宝玉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担当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对王夫人的意义如何!宝玉是宝,是王夫人心中想象成的宝。所以,金钏事件的责任是金钏的,晴雯事件的罪魁是晴雯。因此,贾政的偶尔管教就只能是力不从心。如此教育,纵然“通灵”,又待怎样?
综上所述,在王夫人那里,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她自己的私利,至于宝玉将来如何,整个家族将来如何,全不在她的眼界之内。当我读到世界伟人袁隆平与他母亲关于星星的议论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王夫人那里,宝玉的生存使命从来就不是成为一颗闪耀的星星。
李海燕老师
繁华落尽识清欢
初看红楼,正是碧玉年华,像眼前的孩子们一样在教科书的指引下,看到的是道德文章。小心翼翼地解读封建糟粕,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变成了蹩进大宅子里的废物。带着人间至清醒的智慧去审视目之所及,常常沾沾自喜于与某名家不谋而合:果然是写不尽的世态炎凉,刻不完的人情丑态!这样等级森严、吃人于无形的社会,真让人寒心,注定要走向毁灭!掩卷遐思,志得意满:足以应付尔尔考题!
再看红楼,恰桃李之时,大学生活的悠游自在让人多了几分惬意闲暇,看到是传统经典。在抽丝剥茧般厘清了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之后,猛记了几篇诗词歌赋,用以附庸风雅。记得多了,桃李芳菲时,要轻吟“花飞花谢”,顾影自怜般捡些花瓣,抚慰一番,才心满意足地离开;看见雪花飘舞,就故作高深地感慨“撒盐是旧谣”,吟哦一阵也就不了了之……虽未得传统精华,倒也使日子过得珊珊可爱。
而今重温红楼,已过不惑之年,不再羡慕脂粉珠翠、锦绣繁华,看到的是家常里短人间清欢。吃螃蟹的时候虽然会瞬间惋惜不能用“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洗手,但想想洗手液洗手也是香香的,就只顾着大快朵颐了。踏雪时虽然没有“大红猩猩斗篷”“观音兜”,没有胭脂红的寒梅,也没有烤鹿肉;但罩着我圣诞红的长棉衣,撩几朵雪花入怀,循着香味去找烧烤摊,也别有一番兴味。
虽未经繁华,但看尽锦绣,也会想:时常小有的清欢,才是人间至味。
“坐看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边云卷云舒”,高一师生的寒假生活像云朵般,拣拾生活的旖旎,恬静幸福、温柔丰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是的,师生共读《红楼梦》不仅仅是在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更是在与文学大师曹雪芹进行对话。这个假期,你阅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