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

东山巍巍,淮水汤汤。雪华山旁,龙子湖边,屹立着一所省级示范高中——蚌埠铁路中学,自1956年建校以来,历届铁中教师立足讲台,甘为人梯;名师济济,吟旌科研。

六十五年风雨沧桑、春华秋实。于历史长河而言,六十五年不过弹指一挥的短暂瞬间;但于一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而言,却是一段熠熠闪光的不朽历程。一路走来,一代又一代铁中人,筚路蓝缕,波路壮阔,始终把梦想扛在肩上,把育人刻在心里,将汗水洒满征途,用行动诠释使命,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共甘苦,谱写了一曲属于时代、也属于铁中的激扬乐章。

回眸那段如歌岁月,从记忆中静静打捞过往的收藏,往事带着芬芳扑面而来……

伴随着蚌埠市在安徽省铁路枢纽地位的确立,1956年9月,蚌埠铁一小附设初中班,此即为蚌埠铁路中学的前身。一年后,附设初中班移至蚌埠铁三小。1958年4月3日,上海铁路分局正式批准成立“蚌埠铁路职工子弟初级中学”。1960年秋季起开办高中班,学校遂更名为“蚌埠铁路职工子弟中学”。1963年秋季铁中迁入现址。

建校初期,创业维艰,加之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办学带来极大困难。没有校舍,铁中教职工就在麦地、池塘上白手起家;物资奇缺,运输不便,大家就用双手、用肩膀,一筐土、一担石地循环往复。正是广大教职工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才使学校从无到有,规模渐成。

文革期间,虽历经磨难,铁中干部、教师献身教育的初衷不改,即便在特殊时期,依然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有志青年。1965年7月,我校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成绩斐然。1966年9月11日,铁中高三2班11名同学,从蚌埠出发,途经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四省,长途跋涉一千一百多公里,历时44天,于10月24日到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汗水和成绩为铁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随着职工子弟人数剧增,学校规模也越来越大,1970年以后,铁中学生人数超过3800人,位居全省中学之首。


波路壮阔

岁月如歌,薪火传承。铁中人继承笃实之传统,励精图治;坚持人本之理念,与时俱进。以文化立校,博学笃志;凭求实树人, 自强不息。笃学之风蔚起——琅琅书声惊曙鸟,青春活力映晚霞;敬业之名远播——金声玉振为君子,师生共进铸脊梁。正所谓,舌耕墨耘,惠泽绵长;春秋代序,弦歌不缀。

1992年,蚌埠铁中步入全国铁路重点中学行列,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为蚌埠铁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就在1994年,从省教委“企事业部门办的条件好、质量高、有特色的中学,也可以申报参评省示范高中”的重要通知中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新坐标,不失时机地作出了把铁中建成省示范高中的战略决策。经过五年的拼搏,1999年4月11日,蚌埠铁中被命名为上海铁路局示范学校。1999年11月20日,蚌埠市教委批准蚌埠铁路中学为市示范高中。2000年3月29日,安徽省教委批准蚌埠铁路中学为省示范高中。2000年7月,原蚌埠铁三中并入蚌埠铁中,加上高中的持续扩招,蚌埠铁中再次成为全市市区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2003年4月,蚌埠铁路中学整建制移交地方政府,成为蚌埠市教育局直属中学。

培贤育达,造福社会。铁中这片沃土,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精英良才。千万个学子,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走进来;千万个学子,满载着智慧走出去。历届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进取、服务社会,为母校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他们前进的步伐,是母校永远的期盼;他们骄人的成绩,是母校永远的荣光。


俊乂同辉

时光荏苒六十五载,孕育桃李之心如旧。历届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进取、服务社会,为母校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他们前进的步伐,是母校永远的期盼;他们骄人的成绩,是母校永远的荣光。

求学总是灯与月的协奏,挥洒文墨,细参苦辛,数载寒暑离不开庠序的无限付出。铁中人辛勤耕耘,在平凡土地之上播种希望,书写辉煌;从平凡到卓越,蚌埠铁路中学为这片土地孕育出纯粹的灵魂,让生命绽放出诱人的芬芳。而同侪共进,得幸出人头地,潜龙无忘渊泽,鲲鹏犹记六月之息,莘莘学子也与铁中互相成就,为其增加厚度、延展深度。

昔日铁中朗朗清风,读书声比风雨重;凝在黑板上的目光炯炯,聚成银河熠熠;待再看匆匆来时路,如今朗朗清风与成就相与伴同,各自发光的宇宙,亦散作星辉无数。天地大矣,潜龙腾渊而起;前途辽矣,鲲鹏扶摇直上;俊乂众矣,弄潮逐浪,闪耀自己的光芒。
  故经年佳绩由校生摘得,追往事,美哉我铁中学子,齐头并进;又壮岁旌旗为俊杰摇动,看今朝,壮哉我铁中俊乂,力启新秀。春风不染白髭须,铁中与俊乂永远年轻;且将今日成就,算作鲜花无数,铸造来日恢弘大道上的万点鲜红。


莘莘同乐

青春是一片树叶的门,从淡黄的叶尖凝成碧绿的一片,迎接着季节成长。

青春是一包向日葵种子,在现在洒下,就会在未来得到收获。

青春还是一间布置浪漫的小屋子,屋里的墙上画满了五彩斑斓的印记,屋外的檐上挂满了叮叮咚咚的风铃。金色的阳光炽热着年轻的心襟,缤纷的七彩洋溢着青春的样子……

青春的样子飞扬在绿茵场上。

生龙活虎的学子们,奔跑着,呐喊着……汗水伴着喜悦,在快乐中尽情绽放;呐喊透着豪迈,在激情中尽情挥洒。如歌的青春,在运动场上恣意飞扬,他们懂得,付出才有收获,只有脚踏实地,不懈追求,向着目标不停奔跑,成功之花才会绽放。

青春的样子浸染在艺术节上。

一头青丝轻轻挽起,发丝上的白绒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白蛾子,灵动而又自然。她白皙的双手一抹一挑,顿时,珠落玉盘;他一头利落的短发,手舞着水墨丹青,阳光洒在他身上,给他镀了层光,他的眼里不光有画,还有星辰大海….丝竹飘扬展青春,丹青吐翠绘年华,这是他们给青春留下的最美的底色。

青春的样子洋溢在辩论会上。

双方辩手都已经进入阵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架势。每个人的脸上都透露着紧张和兴奋。有的讲到激动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的却突然拍着自己的脑门,好似在懊悔自己的疏漏;有的眉头紧锁,仿佛在思考着什么......辩论场上比高低,少年壮志当拿云,这是他们对青春最好的诠释。

青春的样子是红色跑道、白色球鞋,是绿色凉阴、花色裙子,是金色年华、彩色梦想,或歌或舞,或写或画,或跑或跳…….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校园五彩缤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与发挥创造力的舞台,不但能开阔眼界,增加人生阅历,还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青春流露着浓浓的诗情画意,散发着热烈的奋勇味道。

让我们好好地把握住青春,学那穿云破雾的海燕去搏击八方的风雨;学那高大挺拔的青松去经风霜傲寒雪。只有如此,才能在你的青春史上谱下无怨无悔的一页。


德识同修

三尺讲台,陪伴着青葱走向成熟;四季晴雨,见证了初心走向赤诚。教师,一个平凡的称谓,一生不平凡的使命。教师的内心有光亮,就必能敬业、崇德灵魂饱满,和善而坚定。蚌埠铁中教师携内心的光亮与希冀,信步而来。

名师云集,群师闪耀。蚌埠铁路中学教师220人,高级教师85人,硕士研究生47人,本科生164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既有德才兼备、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也有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团队成员教学科研并重,多名教师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多项课题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名老师在省市优质课比赛、各级各类竞赛中表现出色,载誉而归。

以爱育爱,管理有方。铁中教师凭着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给予学生无条件、无保留的慈爱,理性的、严格的深爱,信任、理解、欣赏学生,用爱培育学生,激发爱,传播爱,以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距离,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激发学生的学生动力,管理目标清晰,方法行之有效,以爱育爱、管理有方。

爱岗敬业、锐意进取。铁中教师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用永不竭尽的激情耕耘三尺讲台,用群体不凡的智慧演绎教学的精彩,用锲而不舍的拼搏书写奉献的美丽,用细腻柔润的爱心温暖学生的心灵。他们刻苦钻研教材,解决工作困惑,用自己对教育的热情和热爱沁润学生的成长。

风雨砥砺,铸就了蚌埠铁中卓越的品质;上下求索,积淀了蚌埠铁中深厚的底蕴。铁中的教师,虽朴实无华,但坚韧挺拔。教师审时度势、乘风破浪,或顺风而行,或逆流而上,在既定的路途中勇往直前。铁中,因为他们的存在,在教书育人的征程上将以更饱满的姿态开拓进取、再创佳绩,焕发出更加耀眼的生命力!


校音同韵

校训

“博观以厚积,厚德而博爱”作为校训,涵盖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要任务。 博观以厚积,“厚积”需要以“博观”为基础,而厚积必定需要博观。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积之于厚,发之于薄。 厚德而博爱,学校应当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爱自己,爱他人,爱万物。“德”不厚,无以承载万事万物万情,“爱” 也就不可能博,万物就不会和谐,世界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博观以厚积,厚德而博爱”需要全体师生共同践行。

校徽

蚌埠铁中校徽主体部分是“蚌埠铁中”拼音首字母构成的火炬,红色喻意旺盛的活力,意为蚌埠铁中的全体教职工要像火炬一样照亮铁中学子的求学之路,更要在教育教学中敢于争先、勇于创新,并为蚌埠教育奉献一己之力;火焰的中心是两个小水滴,启示铁中学子为人处世既要有火一般奋发向上的热情,又要有水滴石穿般的坚毅精神。火炬下方是楷体的“蚌埠铁路中学”和“1956”,表明蚌埠铁路中学建校于1956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紧紧围绕在火炬周围的“博观以厚积,厚德而博爱”校训,意指铁中将在“博观以厚积,厚德而博爱” 校训的指引下生命力将更加旺盛,是铁中人治学处事的共同标准。校徽的外形构成圆,象征校园、美好、和谐,象征着铁中生生不息、朝气磅礴的生命力。这些元 素组合在一起表达了我们将传承铁中优良传统,高举前进的火炬,继往开来,巩固成果,续写辉煌,更上层楼!                 

校旗

蚌埠铁中校旗旗面为蓝色,中心缀有校徽和红色的“蚌埠铁路中学”的字样。

旗面的蓝色为铁路蓝,寓意宁静、平和、谦虚,警示铁中人要饮水思源,不忘艰苦奋斗的铁路精神,牢记使命担当的责任意识,坚持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主旋律,继续谱写教育创新的华彩篇章。    

校徽的主体是“蚌埠铁中”拼音首字母构成的火炬,意为蚌埠铁中的全体教职工要像火炬一样照亮铁中学子的求学之路,更要在教育教学中敢于争先、勇于创新,并为蚌埠教育奉献一己之力;火焰的中心是两个小水滴,启示铁中学子为人处世既要有火一般奋发向上的热情,又要有水滴石穿般的坚毅精神;火炬下方是楷体的“蚌埠铁路中学”和“1956”,表明蚌埠铁路中学建校于1956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紧紧围绕在火炬周围的“博观以厚积,厚德而博爱”校训,是铁中人治学处事的共同标准;校徽的外形为传统的圆形,象征着铁中生生不息,朝气磅礴的生命力。                  

旗面的铁路蓝和校徽的中国红相得益彰,共同昭示铁中人不忘来时路,为党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校歌

蚌埠铁中校歌由原校长黄德孚先生作词,陈运华老师作曲。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校歌浓缩了一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凝聚着学校的理想和追求,反映了铁中与时俱新的时代特征。只有承载了教育之道,校歌本身才更有力量。一曲校歌,将铁中精神与品格用涵咏深邃、绵长幽远的曲调缓缓道来,在每一位铁中学子耳畔久久萦绕。气势巍峨、意象万千的校歌中,又浅吟低唱着怎样的铁中故事呢?

铁中校歌,词曲风格一致,浑然天成。曲调高音部分激越高昂,给人以力量;低音部分低沉雄浑,催人奋进。歌词浅显易懂,音韵和谐,吸收了我校校训——“博观以厚积,厚德而博爱”的基本要素,突出了“青春”“理想”“祖国”三大主题词,集谆谆教诲与殷切希望于一体,是具有独立风格和影响力的校园主力文化形式。

歌词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节奏明快,韵律谐洽,琅琅上口,其中偶数句落声以平字为主,奇数句基本上押“ang”韵;下段落声以仄字为主,铿锵有力,气势雄壮,震撼人心。词尾采用了重章复沓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语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歌句式整饬,韵律优美,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表现了铁中师生开拓进取、永不止步,努力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豪情壮志。


校长同毓

学校是航船,校长无疑是舵手。

作为教育发展的实践者和执行者,校长与时俱进,主动回应时代的教育改革诉求,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上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以实际行动和坚定决心,满足国家和地方教育变革的需求;坚决执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指示、决定和有关政策,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风浪中,握紧船桨,带领一代代师生职工扬帆起航。

校长对教育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的奉献、对教育敏锐的洞悉和准确的把握、对教育的追求和探索、对教育炽热的情怀无不影响着学校,影响着师生员工。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校长则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正是一代代铁中校长的励精图治,涵养严实校风,才有铁中今日的成就。

国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修史建馆,造福桑梓;抚今追昔,心潮激荡。昨日的峥嵘岁月,一枝一叶都是今天的财富,也是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石。看一幅幅图片,如同穿越铁中六十五年的时空隧道。读一行行文字,恰似经历铁中六十五年的沧桑历程。六十五年来,学校创办者勇立潮头,运筹帷幄,校领导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奋力拼博,走过了一条曲折艰辛而充满生机的发展之路。

总结前人经验,续写明日辉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铭记先贤筚路蓝缕之苦衷,高擎振兴中华之大纛,办好素质教育,打造特色学校,续写让学生成才、让教师成名、让学校成功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