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专栏
学科专栏

略论哺乳动物(人类)红细胞

发布时间:2022-06-02 21:07阅读次数:

蚌埠市生物论文评比

 

 

 

 

 

 

 

 

略论哺乳动物(人类)红细胞

 

       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      彭介刚

                         

 

 

 

 

 

 

 

 

 

 

 

略论哺乳动物(人类)红细胞

摘要:有关哺乳动物(人类)红细胞的相关知识点散布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选修)中,常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本文从红细胞的形成、自身代谢、凝集等方面进行总结,

关键词:哺乳动物   红细胞   血红蛋白   代谢   凝集

我们知道哺乳动物(人类)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相应的各种细胞器,不仅在动物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还作为生物科学某些领域研究的好材料, 且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地方有多处。哺乳动物(人类)的红细胞是双面凹的圆饼状。边缘较厚,而中间较薄,就好像是一个甜甜圈一样,只是当中没有一个洞而已。这种形状可以最大限度的从周围摄取氧气。同时它还具有柔韧性,使得它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并释放氧分子,直径通常是6μm~8μm。那么其中的血红蛋白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如何进行相关代谢活动的它与血型的决定有着怎样的关系因此,有关红细胞知识点常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高三的复习试卷中多次出现以此为背景的题目,学生多有困惑,下文就此问题,说说笔者的看法:

一. 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来源及无核无细胞器的问题

一个原始红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经过连续地增殖分化,依次经过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等阶段而形成的。网织红细胞形成后,还需要经过大约48小时,才发育成为成熟的红细胞,然后离开骨髓进入血液循环。一个原始红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可产生16个成熟的红细胞。原始红细胞发育早期,即早幼红细胞阶段,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呈强嗜碱性,游离核糖体丰富,开始合成血红蛋白核内染色体浓缩成块,核仁消失.以后的发育中,血红蛋白合成量增加,细胞中缺乏细胞器。最后,核被排出,成了终末分化无核红细胞。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会“丢失”了核与其他的细胞器呢?这恰恰是红细胞分化(特化)的结果。按照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则,红细胞的这些特点与其交换COO2密切相关。细胞体积小,呈圆形,有利于在血管内快速运行,体积小则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细胞内主要是血红蛋白,有助于结合更多的CO2 和O2红细胞的机能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但血红蛋白只有在红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被释放到血浆中,将丧失作用。所以红细胞这种高度特化结构是与其功能紧密相关的。这样,红细胞就成为仅有细胞膜包围着的内含大量血红蛋白的特殊细胞。由于无细胞核,成熟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只有120天左右。

例、人的红细胞和精子的寿命都很短,这一事实体现了(     )

A、环境因素的影响          B、功能对寿命的决定 

 C、核质相互依存的关系      D、遗传因素的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红细胞的寿命和细胞的完整性。细胞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实际上一个细胞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例如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人工去核的细胞和丢弃大部分细胞质的精子细胞,一般不能存活多久,有力地说明细胞完整性的重要意义。故答案选C。

例、下列属于衰老的人体红细胞特征(     
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某些酶活性降低    色素积累增多   核体积增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此题考查红细胞衰老特征。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衰老的红细胞没有核体积变化这个特征,所以答案应选B。

例、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需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从真核细胞分离出纯的细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有细胞内其他膜的混杂。而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内膜,没有细胞核,将其特殊处理后造成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对“血影”的分析得知其化学组成如下:蛋白质49%,脂类43%,糖类8%。1925年E•Gorter和F•Gredel用有机溶剂将“血影”中的脂类提取出来,使其在空气—水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所形成的薄膜面积是原来细胞整个表面积的二倍。请分析作答:
1)磷脂分子参与构成动物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等(至少答出4个)。
2)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细胞溶血后,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应该是________。这种物质特性是_________,  

因而使红细胞具有_________的功能。
4)“血影”的化学成分中的脂类主要是哪一类?________。它是构成细胞膜_______。
5)脂类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二倍。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题考红细胞的应用研究――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
     (1)细胞膜、核膜、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2)置于蒸馏水中,使其渗透吸水而胀裂
3)血红蛋白;容易与氧结合,也容易与氧分离;运输氧气  

4)磷脂;基本骨架      5)磷脂在细胞膜中是双分子层。

例:在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中均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A.DNA复制  B.转录和翻译  C.ATP合成  D.着丝点分裂

[解析]  红细胞的情况如下:1生物未成熟的红细胞中都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由于分化,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3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以及低等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中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蛙属于两栖纲,鸡属于鸟纲,根据上面的第3条,其红细胞中有细胞器,也就应该有线粒体,能合成ATP,根据第2条,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就没有线粒体,也就无法合成ATP了。不过上述说法只是中学生物课考察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是否有ATP的,事实上,没有线粒体也会产生ATP,只不过产生的少而已。线粒体是大型生物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有氧呼吸可以高效率地利用葡萄糖产生ATP,而如果不用线粒体的话,在细胞质中就可以进行糖酵解产生少量的ATP。还可以进而通过无氧呼吸途径再进一步产生ATP,只不过没有有氧呼吸产生ATP的效率高。人的成熟红细胞得到ATP的方式主要通过糖酵解,1摩尔葡萄糖通过酵解可获得2摩尔的ATP。红细胞产生的ATP主要用于维持红细胞膜“钠泵”的正常功能,以保证红细胞的离子平衡。所以答案应选C

 

二.红细胞如何吸收葡萄糖的问题

红细胞摄取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也就是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葡萄糖沿着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减小的方向进行。若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转运速率为纵坐标,将会发现,协助运输曲线和酶促反应(横坐标为底物浓度)相似,也就是存在最大转运速度的现象(载体蛋白全部发挥作用)。这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糖糖的方式相异: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葡萄糖,这是一种间接消耗能量的过程,也就是葡萄糖跨膜时要靠膜外侧所积累的Na+势(离子势的建立需要消耗ATP)来驱动,载体蛋白上两个结合位点必须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才能完成运输。

例:.某哺乳动物的一种成熟细胞不含DNA。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在一定O2浓度范围内,K+进入该细胞的速度与O2浓度关系的是(   A   )

 

  

 

 

 

 

 


  三.红细胞代谢的问题

红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红细胞主要能源物质是血浆中的葡萄糖,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形式被吸收到红细胞内变成6-磷酸葡萄糖,其中约90%-95%经糖酵解被利用,约5%-10%通过磷酸戊糖途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糖酵解(也就是中学教材中提到的无氧呼吸)是其获能的主要方式1摩尔葡糖糖酵解生成2摩尔ATP,虽然红细胞携带着大量的氧气但是其自身并不消耗之,此时可深刻理解糖酵解过程是不需要氧气参与的红细胞内电解质以钾最多,钠较少,血浆相反。所以红细胞产生的ATP主要用于维持红细胞“钠泵”的功能,以保证红细胞的离子平衡。当然,红细胞还有其他代谢途径,比如,23-DPG支路,氧化还原系统,但是由于与中学教学关系不大,这里不再赘述。

例、缺乏有氧氧化酶系统的成熟红细胞,其直接依赖的能源物质为(    )
A、蛋白质       B、葡萄糖       C、乳酸       D、脂肪

[解析]  此题考查红细胞生命活动直接依赖的能源物质是什么的问题。葡萄糖是任何活细胞直接依赖的、最常利用的能源物质,其代谢途径有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缺乏有氧氧化酶系统的成熟红细胞仍然可以通过糖酵解(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只不过能量的利用效率较低而已。脂肪和蛋白质虽然可以分解释放能量,但需要经过转变,不能成为直接依赖的能源物质。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更不是直接依赖的能源物质。故答案选B 。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抗体

[解析]  此题考查红细胞的成分和内环境的概念。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部的成分,不在细胞外液(相对人体外部环境来说,又称为内环境),即血红蛋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故答案选A。

 四.红细胞的凝集与血型系统

当一个人的红细胞同另一个人的血清混合时,有时可看到红细胞彼此凝集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发生凝集反应是因为在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抗原性物质,统称为凝集原,其实质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而在血清中则含有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总称为凝集素。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的不同,可把人的血液分为不同的类型。现已发现的有ABO、MN、Rh等几十个血型系统。在常见的人类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含有两种不同的凝集原,分别称为A凝集原和B凝集原。与此相对应的的,血浆中含有两种不同的凝集素,即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凡红细胞中含有凝集原A的血液,其血浆中不含抗A凝集素;凡红细胞中含有凝集原B的血液,其血浆中不含抗B凝集素。根据红细胞所含凝集原的种类,可将人类ABO血型系统分成四种主要类型。

ABO血型系统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血型

凝集原(红细胞)

凝集素(血清)

A

A

B

B

B

A

AB

A   B

O

A 抗B

例:红细胞内K+浓度是膜外的30倍,膜内的Na+浓度是膜内的6倍,维持这种K+、Na+分布不均匀是由膜上的____________所控制;红细胞膜上糖蛋白的糖支链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若去掉这些糖支链,就不会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说明细胞膜表面这些糖蛋白是 __________。                                            (载体蛋白  抗原)

例:假如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改造了某患血友病女性的造血干细胞,使其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如果她与正常男性结婚,则婚后所生子女的表现型为(  C  )

A.儿子、女儿全部正常           B.儿子、女儿中各一半正常

C.儿子全部有病,女儿全部正常   D.儿子全部正常,女儿全部有病

[解析]: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改造了某患血友病女性的造血干细胞,使其凝血功能恢复正常。但没有改变其原始生殖细胞基因型,仍为XhXh,所产生的卵细胞仍为Xh型。

 

五、有关红细胞的医学问题

我国成年男子正常每立方毫米血液平均约含红细胞500万个,女子较少约为420万。红细胞的数量常随年龄、季节、居住地方的海拔高度等因素而有增减,初生儿较多,可超过600万。儿童期较少,并保持于较低水平,至青春期逐渐增至成人水平。在长期居住于高原空气稀薄处的慢性缺氧情况下,使造血功能亢进,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也大量出现 (正常循环血液中网织红细胞仅为0.5%~1.5%)。
    正常情况下,单位容积中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高低一致,我国成年男子每100毫升血液中约含血红蛋白12~15克,女子约为11~14克(初生儿的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儿童期较低,以后渐增,至15~16岁接近成人水平)。
    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过少时,由于携带的O2和CO2不足,就不能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反之,红细胞过多则增加血流粘滞性等,出现红细胞过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