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复习中的有效教学
---以《水循环》的教学为例
顾骏钦
有幸参加了承担了11月的蚌埠市级公开课教学,讲授的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必修一水循环。由于本人及教研组的课前的精心准备,在教学完毕后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肯定,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缺乏之处,老师们也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结合本次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我觉得要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确实到达课标的要求,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效教学,并且要落实到位。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教与学的活动,以到达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要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应等各个重要的环节。
一、在备课阶段,要认真研读课标,以更好地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们要注重对课标的分析,以此来明确教学目标和选择适宜的教学容。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一节的水循环内容。主要探讨地球上的水如何循环运动和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两个问题。教材从“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两个方面叙述水循环。明确水循环是在地球四大圈层中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主要环节组成的连续运动的过程。该部分重在从不同的空间范围全过程分析水循环,动态、综合地分析水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明确水循环把四大圈层联系起来。该部分把水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从多方面分析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强调水循环作为“重要联系纽带”联系四大圈层。
依据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确定了教学目标: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明确水循环各环节,提高绘图能力和归纳能力(地理实践力);2、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描述乌裕尔河水循环的变化(区域认知);3、结合乌裕尔河,解释水循环对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影响,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综合思维);4、通过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依据课标要求并结合本节在高考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特点。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真正到达对学生进展实际生活的启发,还可以创设新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特别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内容教给学生,必须选择高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局部内容的学习得出规律。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本节内容根据高考高频考点有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水循环的意义和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等几方面的内容。但是教学时长为40分钟,并不能完全容纳,因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实际要求及教研组讨论,进行选择,确定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意义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到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
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而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水循环对四大圈层的地理意义都详细进展学习和探讨。因此,我们要选择两个最贴近乌裕尔河的圈层水圈和生物圈进行详细的分析。至于水循环对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影响,以探究式练习的形式提供应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点拨以真正培养学生地理的学科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展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综合思维。例如,在本节中,以乌裕尔河和扎龙湿地为例,进行水循环的讲解。如果单纯的呈现给学生水循环环节、水循环意义和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等知识,并进行乌裕尔河的讲解,学生知识掌握了这些书本内容,并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知识还是孤立的。因此,本节课从乌裕尔河入手,让学生先解决问题,然后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具备完整的逻辑思维。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学生不但掌握了材料信息,更具备了综合思维能力,课堂更具实效,真正到达了新课标的要求。
四、课后要及时进展有效的练习反应以便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后要及时布置作业但布置的作业不宜多,应宜精。布置作业时可以选择表述为主的思考题为主,例如在上完本节公开课后结合本节课特点,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探究式问题“乌裕尔河水循环对扎龙湿地在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影响”。通过作业的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水循环意义的理解,此外还能让我从学生作业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能让我及时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真正实施有效教学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