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专栏
学科专栏

​《城镇化》教学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2-06-02 18:48阅读次数:

《城镇化》教学之我见

吴金阳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2的城镇化一节内容,是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的核心内容。因为在了解到城镇和乡村的差异后,学生对城镇的发展历程和对生活带来的便利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基于此,也更能体会到城镇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这一大趋势和大方向。而在本节内容中,课程标准要求会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安排很难用一节课程去完成,因此,在对课程作了适度调整后,我决定将本节内容划分为两课时去完成。在第一课时着重去完成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地区差异和意义。

在备课过程中,也是基于这四点去搜集资料和组织内容。在和教研组其他老师交流后,确定了以上的总体备课方向。基于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城市地理相关知识积累,但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在内容的把握上应以帮助学生梳理辨析相关概念,建立城镇化的知识体系为主。而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种差异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去说明,所以对教材中的几组案例可以作进一步的整合。从重组教材的层面来看,这种整合应该是对教材的分解与集合的过程。基于此,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我倾向于在身边寻找这种课本上没有直接体现的身边的案例。这样,备课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提升地理实践力有一定意义。

从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的角度出发,再加上备课阶段的方向认定,所以我决定从学生认识我们生活的城市——蚌埠出发,先让学生建立对蚌埠城市扩展过程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出城镇化的基础概念性知识。而卫星地图是最容易体现城镇的空间规模的地理图件,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来对城镇化的概念作出形象认知。在此基础上,对城镇化的标志进行剖析,这里需着重强调,除了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两大标志外,最重要的标志是看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变化,当今通行的看城镇化水平高低正是用城镇人口比例即城镇化率来表示。接着重点阐述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是体现在时间上,即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阶段划分,相应的,每个阶段的特点存在哪些差异;另一方面,这种差异也体现在空间上,即不同区域的差异,由于地理学的空间属性,所以我们要对空间尺度进行把握,将之分为不同类型国家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以及一国内部即中国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来具体分析。最后既然城镇化是当今的一种潮流,那它必然有它的价值,所以总结它的意义亦即城镇化的积极影响,这里回到我们身边,用蚌埠市的一些图片资料来具体佐证,引起学生关注和学习地理的热情。

通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及课堂表现反馈来看,本节课有得有失。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紧扣课标,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并且将它落实在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上。通过对教材的重组,也比较清晰地梳理了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并且通过让学生观察卫星遥感图、识读地理图表,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而通过身边的地理事物,确实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而从课堂的整体氛围来看,我认为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学生的讨论可能目标还未细化,导致有些问题重复讨论,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其二,没有更多的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换言之,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团队思维。其三,从时间来看,有些问题讨论较为仓促,说明留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尚需更多,这样,讨论效果或许更为明显。

通过本节公开课的锻炼,对于我而言受益颇丰。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善于运用这样的经验。可以简单概括如下: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础,所以,无论是运用生活中的事例,或是利用一些实物或是播放短片等等,只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敢于尝试,大胆运用。其次,设定有效的目标并将其分解、细化,是实现课标的有效手段,这要求我们在平时需用心研读课标、研究教材,适当选取教学素材。最后,相信集体力量,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向同行前辈多请假,学会有效沟通,通过与教研组同仁的合作、探讨,最终取他人之智慧补自我之不足,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和锻炼。行百里者半九十,教学之路其修远兮,吾辈仍需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