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缘起
构思与动力:
聆听音乐,放松身心,享受生活。让枯燥的学习生活在乐音流转中变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选曲角度:
每期两首,融古典与经典,艺术与生活,学习与娱乐为一体。
开场语:
一段旋律,一个故事。一曲音乐,一段成长,欢迎收听《音乐拾光》。
新的学期,新的起点。我们的校园音乐广播——《音乐拾光》每周二、周四傍晚六点与你温暖相遇。当充实紧张的校园生活褪去它的缤纷色彩,当兴味盎然的茶余饭后褪去它的温暖对白,愿《音乐拾光》给你的乏味和倦怠带去放松,我们一起迎接春的明媚。欢迎广大师生交流意见与投稿,积极分享你的音乐,你的故事。
下面播放《音乐拾光》第八期:民族情怀。
第八期 民族情怀
民族情怀扎根在每个音乐家的心中,甚至在音乐史上出现了“民族主义乐派”这一名词。我们现在听到是被誉为“钢琴之王”李斯特的代表作《匈牙利狂想曲》,作为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渗透着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今天我们欣赏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李斯特在创作《匈牙利狂想曲》的时候正直青年时期,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匈牙利狂想曲》Op.2 主要以匈牙利吉卜赛人的民间舞曲“查尔达什”为素材,以钢琴音乐深刻地映照出了匈牙利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处境。全曲共分两大部分:由舞曲中“拉绍”和“弗里斯”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为“拉绍”(意思是“缓慢”)速度上庄严缓慢而富于歌唱性,2/4 或 4/8 拍子,在舞曲中多为男子独舞者独舞时的音乐。随着带有复杂装饰音且节奏自由、随意、力度极强的八小节引子结束之后,进入了饱含浓浓深情的“拉绍”主题。乐曲此处进入了美丽的意境中,经过转调之后,此时乐曲带有浓郁的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也豁然开朗。此后,一段饱含凄凉感的、悲伤感的行板也随之展开,此段整体气氛带有踏实、庄重的感觉。从这段凄凉、悲伤、庄重的“拉绍”主题中似乎能够让听者真实地听出,作者李斯特从匈牙利民族伟大的光荣历史中看出了祖国的希望。但正当节奏轻快、气氛热烈的“弗里斯”主题若隐若现之时,乐曲的曲风又突然急转,反而又回到了引子与节奏的那种缓慢状态中,情绪主题庄重。此处旋律主要围绕中低音区域,并且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如长倚音、快速音阶式的花音、琶音、分解和弦等。这部分可分为主副两种旋律:主旋律处较为连贯,但伴奏部分却指出需要较为“沉重”,而副旋律处则配上了三度旋律的对答。
第二个部分为“弗里斯”(意思是“活泼”)速度上迅急热烈、节奏鲜明而富有激情,2/4 拍,在舞曲中主要用来伴奏男女双人舞时的音乐。乐曲也经过“弗里斯”主题几次若隐若现的反复之后,终于进入了“弗里斯”舞曲部分。这部分起初是采用第一段过场音乐的素材来建立气氛的。之后,通过调性的转移真正的“弗里斯”舞曲才正式开始。此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具有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同时中间部分夹杂了大量变化音,调性上因而变得很不明确。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在中华文明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民歌作为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现在所聆听的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二国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又称《鲜花调》,是清代以来便十分流行的小曲。江苏民歌《茉莉花》具有细腻、柔和、委婉、内敛的调性,使整个音乐作品显得分外悠扬、动听,聆听该音乐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以感受其细腻、柔和、悠扬、婉转的美感,言有尽而意无穷,产生无限回味。而且这种细腻、柔和、委婉、内敛的调性也十分符合我国传统文化所讲的宁静、淡泊、致远、含蓄、内敛的审美理念及人生境界,该歌曲作品从本质上契合了我国民众最核心、最主要的审美特征,从而造就了民歌《茉莉花》具有了普众化的审美因素。这是该作品具有的重要美质因素,也是其重要的传播价值所在。
民歌《茉莉花》在国内各地传播,不仅在江苏地区有民歌《茉莉花》,而且在河北地区、辽宁地区同样有民歌《茉莉花》。在传播过程中民歌《茉莉花》更是融合了当地地方曲调的因素,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歌《茉莉花》,如河北民歌《茉莉花》融入了戏曲的因素,辽宁民歌《茉莉花》融入了东北戏曲二人转的因素,大量运用鼻腔演唱等等,可见民歌的传播范围之广。
与此同时,该作品不仅在国内被广泛传唱,而且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已传播至海外,尤其是意大利歌剧《图兰朵》以《茉莉花》作为主要音乐素材,更是大大提升了《茉莉花》的知名度,成为中国民歌作品在国外知名度最高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生活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用理性的艺术手法抒发着人们至情至性的情感诉求和美好愿望,塑造着各种饱满的艺术意象,就像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强调的那样: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同学们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在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音乐的过程,以审美的眼光去倾听、去享受的过程。在音乐中,听见你,看见他,发现“我”和“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