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专栏
学科专栏

体育课课练的认识与改进策略

发布时间:2022-05-29 23:40阅读次数: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体能素质下降,肥胖率上升,近视率居高不下„„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国家对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而又明确的要求。而多地教育部门在十五规划中明确提,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教师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要积极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内容、方法、手段上下功夫,要重拾体育课中的“课课练”。

何谓“课课练”,是指在每堂体育课中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体质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

一、“课课练”的兴起及消失

   上世纪80年代,国家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要求“有些简单易行、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要争取课课练„„”针对《大纲》提出的要求,“课课练”开始在全国中小学体育课中贯彻执行,“课课练”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如“雨后春笋”般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大力推崇,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受“快乐体育”等影响,以及教育改革的展开,对“课课练”单一的练习形式,所占教学时间,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练习密度等进行了口诛笔伐,随着质疑和排斥的不断深入,致使体育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慢慢脱离了“课课练”,随之“课课练”迅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降温和退火”,直至销声匿迹。

二、新课改下体育“课课练”的改进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的毛振明教授认为,儿童体质的某些指标是可以短时间得到改善的,而能够迅速改善身体某项指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课课练”。“课课练”是在当前学生体质不断下降,体育教学质量急待提高的今天所提出来的一个老话题。“课课练”要适应新课改下的环境,必须要变,同时更要向课外延伸,才会有所发展。 “课课练”主阵地是课堂,我们要巩固好课堂这一主阵地,但必须要有科学合理、安全有趣的练习内容和方法,然后再向课外辐射,这样才能激发“课课练”的生命活力,才会让“课课练”得到发扬与光大。对“课课练”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课课练”。

    1.内容上的创新。以前的“课课练”内容总以田径辅助项目为主,枯燥无味,内容单一。比如,原地高抬腿跑、仰卧起坐等。一般这种练习都是强迫性的,学生显得很无奈,但又不得不执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可以将练习内容揉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和改进,如利用绳梯进行高抬腿练习,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乐学、乐练,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之目的。要让“课课练”焕发新的活力和生命,就需要对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趣味多样的“课课练”内容可以更加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

   2.形式上的创新。新课改下“课课练”的组织形式改变以前的四列横队,可以是散点式,也可以是扇形、圆形(包括同心圆)、正方形等;锻炼方法上可以多样化,比如小组形式、集体形式,也可以是男女生一起合作形式;练习方法上讲究灵活性,比如可以比赛,可以评价,也可以个人和小组展示或个体和集体表演。

   3.时间把握有度。“课课练”的时间要把握好,时间过多,造成体育课中的运动技能教学时间缺少,“喧宾夺主”;时间过少,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达不到锻炼效果。个人认为,“课课练”时间定于5-10分钟比较适宜,既不会过多地夺去技能教学的时间,也不会过少地锻炼学生的身体。

   4. 强调刻苦锻炼。新课程的实施并没有一味强调体育教学要以快乐游戏为主体,而否定刻苦锻炼。相反,带有一定强迫性的比较枯燥和辛苦的练习内容也应适度出现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 “肌肉软,力量差”、“韧带关节硬,柔韧性差”、“身体笨、小肌肉群发展差”、“前庭器官缺乏锻炼、平衡性差”等身体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在每堂体育课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课课练”内容,在双休日和节假日也布置了一些相应的体育作业 

三、“课课练”应遵循的要求

1.“课课练”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尽量与主教材内容有衔接。

2.“课课练”内容必须要有趣味性。趣味性能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期待。形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练习兴趣的提高,同时也达到了锻炼身体之目的。

3.“课课练”内容必须要有易学性。课堂中留给“课课练”的时间并不多,一般为5-8分钟,如果所选内容较难,不但浪费练习时间,还会造成学生不喜欢练的结果。这些内容应该是学生没有碰到过的,但动作结构并不复杂,马上就能学会的内容。

4.“课课练”内容必须要有安全性。“课课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身体健康,因此,内容选择要具有安全性,要努力确保每一项内容都是安全的,没有伤害隐患,内容的安全才能确保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5.“课课练”内容必须要有简便性。内容要求不高,对场地器材限制较小,制约不多,并便于组织。

6.“课课练”必须要循序渐进。万事均离不开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冒然加大运动量或随意地增加动作难度。“课课练”目的指向十分明确,就是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体能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只有“慢火焐煲”,烧出来的“粥”才会经久弥香。

 

四、对课课练的理解

  1“课课练”本质是针对某项身体指标迅速改善的“现在”策略,客观地讲 “课课练”仍停留在当前身体锻炼和发展体能的需要的层面,有时候还带有“即时”的功利性,具有立竿见影的练习效果,也应验了毛振明教授关于体育“课课练”的主张。
  2、“课课练”体现“融合”与“分立”相结合的课堂特征这里的“融合”是指体育教学中,技能锻炼内容围绕技能学习来安排,即学习中和学习后锻炼内容是统一的。如教学立定跳远时,可以安排单双脚连续交换跳等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技能练习。“分立”顾名思义与“融合”相反,技能锻炼内容与学习内容没有对应的必然联系,体能练习只是针对身体某项指标改善的需要来安排的。而现在所说的“课课练”,则可以体现“融合”与“分立”相结合的课堂特征。如国家体质测试标准中,“坐位体前屈”在每个水平段均有不同要求,为了尽快达到预定目标,我们可以采取“融合”与“分立”相结合的方法,来仔细安排“课课练”的计划。
  3、“课课练”需要不断变化呈现的“色彩”与“味道”。针对改善同一项体质指标的身体锻炼,起初学生可能会因为新鲜感,对“课课练”的内容和形式保持认同,但几次下来,很容易“审美疲劳”。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改变训练的方法,让学生乐此不疲。例如,为了保持学生对跑步的持久兴趣,我们就可以改直线跑为曲线跑,增加跑步的趣味性;再改曲线跑为小组合作跑,增加跑步的对抗性色彩等。这样,跑步在健身性的基础上增添了娱乐性,学生会因此体验到奔跑的不同乐趣。
  4、“课课练”是影响“我锻炼”习惯的“将来”策略“主动锻炼才能有锻炼的好习惯。”主动锻炼即“我锻炼”,积极引导“我锻炼”是改善青少年体质的“将来”策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教育部提出“1+X”的体育教学改革模式,“1”是指在体育课上至少要教会学生一项运动技能,“X”是指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定某些运动技能。我认为,体育课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能够陪伴他们终身的运动技能。成熟了的教学流程里应该少不了这“1”项目的“课课练”。“课课练”虽不是什么新策略,但恰当运用却能够收到迅速改善某项体质指标的效果。在当前的课改环境里,“课课练”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前面讲到的“现在”策略,是同一班级同一项运动对症下药的“处方式”课堂活动。因此,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一个固定的“课课练”环节。这样,为了这个环节的踊跃展示,课堂上的“课课练”会延伸到课外,学生会去自觉地提升“1”项运动的技能,一些零碎时间将会得到利用。提高时间利用率,这的确是大有研究价值的“将来”策略。

 

体育课改初期曾被一些人排斥、批驳、贬抑的体育课上的许多东西正在逐步回归。例如,严明的队列练习和课堂纪律(被批无视学生需要、军事化);三段式的课堂结构(被批老一套、不考虑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运动负荷的预计和测量(被批生物体育观);跨栏跑、跳高、投掷等教材内容(被批与终身体育无关,无兴趣);运动技能教学(被批竞技化倾向严重)等等。以上内容被批,主要是因为它们被视为与体育的人文价值、与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与运动兴趣、情感体验等相对立的东西。

课课练是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出现的体育课练习形式,课改以后,这种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练习形式在高度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运动兴趣的背景下,自然而然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年后,课课练再次被广大体育教师重新发现,回归体育课堂,这绝非偶然。它至少表明:

1.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能的基本功能或核心价值,正在被广大体育教师认同并付诸实施增强体能曾被视为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其实这里面大家忽视了一个及其简单的逻辑关系: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三维健康”中身体健康是整个人体健康的生命基础,而构成身体健康诸多因素中,如形态、机能、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等,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则是身体素质(体能),因此,增强体能必然成为增进健康的第一推动力和基本切入点。试图以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人文体育观等概念来抹杀、削弱体育增强体能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以偏盖全,本末倒置。

2.体育课能否增强学生体质的疑惑进一步得到明晰。

如果体育课不能增强学生体质,课课练回归体育课似乎就没有必要。许多专家曾认为仅靠每周两节体育课,解决不了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体育课的主要目标取向应该是运动技能的传习。其实,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下去,问题并不难找到答案。每周两节体育课不能增强体质,那么,三节呢?四节呢?每天一节呢?现在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几乎每天一节了,把这40分钟利用好,能不能增强体能?还有,如果体育课以传习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取向,那么请问,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又是为了什么?为了掌握一种谋生本领还是一种职业技能?为了休闲还是为了娱乐?显然,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运动技能就是为了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本领,说到底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再说,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手段是身体练习,而身体练习就是一个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的过程,这学技能和强身体是高度统一的。

3.人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不断提高,总是在左右摇摆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体育课课练从淡化、退出到重现、回归,说明了学校体育人始终在求索、在努力、在探讨,在努力寻求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最佳手段与形式。但愿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原和再现,而是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和提升,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事物可以重现,可以回归,但是,经历了消亡之后的重现和回归,是凤凰涅槃,是浴火重生,它必然带有新时代的特色,新课改的理念和新一代学校体育人的追求。愿我们的课课练少一些单调乏味,少一些强迫压制,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实效,多一些兴趣,多一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