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情境创设
(蚌埠铁路中学 孙璟 18055271233)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中生物知识具有抽象性、概念性强的特点,只有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才能在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之间建立起桥梁,吸引学生积极投身于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 情境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方法、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高中生物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知识是形成核心素养的载体,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点为核心,学生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物知识具有抽象性、概念性强的特点,将抽象知识转化成学生核心素养,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情境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催化剂,教学目标能否完成,重难点能否突破,核心素养能否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效结合核心素养与教学情境,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和意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和传统的那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有很大的差异。教师不再是课堂中传递知识的权威,而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相互交流,从而构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就重点阐释在教学中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创设。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
1. 创设实物情境,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关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生要在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态与平衡、物质与能量等生命观念,单纯依靠语言描述就很难理解这些深奥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设合适的实物情境就可以将概念由抽象变具象,加强感知,突出体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教学中的实物包括模型、标本、教具等实物,也包括板书、挂图、图片、幻灯、视频等图像。通过实物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进行观察,体会,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获得更生动的体验,从而突破难点、强化理解,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细胞器一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中,我向学生展示了教具,并着重让学生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特征,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结构与功能观。在课后,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细胞模型,并在班级里开展评比,我们欣喜的发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大胆发挥想象,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了各种精美的细胞模型,对各种细胞器的形态与功能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有助于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
2.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通过精心设置一系列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逐步进入预设的知识殿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每一节都有“问题探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环节,问题可以在课堂开头提出,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习逐步由学生解决,也可以将问题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
比如:在《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课中,我利用“问题探讨”提出问题: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利用教材中的表格计算细菌数量,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公式,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绘制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这时再提出第二个问题,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让学生体会数学方程式和曲线图的优劣,并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接着就可以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增长吗?然后展示实验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绘制增长曲线,分析增长曲线的趋势和特点,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并分小组讨论影响细菌数量变化的因素,并由组长进行陈述发言。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在这节课中,学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利用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与规律,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3.实验情境促进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观念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而传统的教学由于课程紧,任务重,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讲实验,说原理,重知识,轻探究,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难以形成核心素养。而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合理地设计实验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探究生物学知识。
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加盐和不加盐的萝卜条,观察区别,激起学生高昂的兴趣,根据现象深入思考,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并小组交流,确定小组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提出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认真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植物细胞会由于吸水过多而涨破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还应该传递给学生学科思想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生物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新的问题并探索,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4.利用生活情境,培养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应用于课堂中,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情境认知和知识建构,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2020年春节期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无法按时到校开学,然而在进行网络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新冠病毒与生物学的关系展开教学。比如让学生了解冠状病毒的结构,冠状病毒的侵入与释放过程,冠状病毒如何进行基因的表达,人体如何进行免疫,冠状病毒的检测和预防方法,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不轻信谣言,并向身边的家人宣传新冠病毒的防控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野生动物的关爱之心,对生物科技的探索之心,对人类社会的责任之心。
情境是汤,知识是盐,盐只有溶于汤才好入口,知识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教学情境多种多样,不论哪种情境,都必须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发挥情境的价值,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