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7日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使全校师生进一步参悟透、领会准、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即日起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每周一学】专栏,供全校师生学习。
“教育家精神”,是“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容为: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时代背景:
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2023年9月9日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与会教师代表。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和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重要意义: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广大教师提出做“四有”好老师、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等殷切期望。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既源于千百年来师者的优良传统,又立足于当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核心和重要抓手,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价值引领和精神鼓舞,对于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要义?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也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时代越是向前、国家越是发展,越需要一大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好教师。广大教师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增强本领。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教师成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楷模。广大教师要坚持不懈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身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广大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启迪智慧,又要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灵魂和健全人格。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差异化评价、针对性施教。广大教师要不断提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于点滴处入心、于细微处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息息相关。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习需求越来越多样。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满意教育的期盼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师要保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牢记“学不可以已”的古训,勤于学习、笃行不怠,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持续加强知识储备,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广大教师要具备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用纯粹无私的爱守护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要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这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重要要求,也是对担负立德树人重要职责的广大教师的重要要求。广大教师要永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涵养家国天下的深厚情怀,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并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弘扬和发展“教育家精神”:
首先,教育家精神揭示了为师从教的职责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同频共振,要以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鲜明精神标识。
其次,教育家精神描绘了新时代教师的师表形象。师表就是榜样的力量和行动的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深刻说明了教师对于学生发展、教育质量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影响。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是社会的榜样,是广大人民教师的表率,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广大人民教师不仅要敬仰和学习他们身上反映出的教育家精神,还要从自身做起,躬耕实践,在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中,在每天普通的日常工作中,时刻以教育家精神为标尺,用智慧、爱心、汗水不断践行教育家精神,始终把从教报国当作终身事业。
最后,教育家精神回应了变革时代的人民期待。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广大教师在时代和环境变化中找到职业的确定性。只有筑牢教育信仰之基、补足教育精神之钙、把稳教育思想之舵,行动一致,多方合力,才能破解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教师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不负新时代赋予广大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他曾语重心长地说:“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因此,教育家精神的表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广大人民教师共同的职业要求和情感纽带,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为人、为师的行为规范体系。要在宣传教育中理解教育家精神。知是行之始,教育家精神的践行与广大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全面把握和正确理解是分不开的。要在职业实践中历练教育家精神。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精神力量需要化育涵养、砥砺激发,但只有真切地展现于广大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之中,精神力量才能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我们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家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己任,将教育视为强国兴邦的重要力量。如陶行知,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开展乡村教育实验,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践行教育报国之志。- 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努力。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 教育家在言行举止上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像于漪老师,一生躬耕教育,她用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成为教师道德的标杆。- 他们坚守职业道德,廉洁奉公,不图私利,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教育家深知教育规律,注重启发学生的智慧,润泽学生的心灵。如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如子路的鲁莽、颜回的聪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出了“孔门七十二贤”。- 他们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元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教育家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如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在学习和研究教育,他通过阅读大量书籍,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撰写了《给教师的建议》等多部教育著作。- 他们勇于实践,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同时,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创新的思维和举措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教育家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对学生饱含深情。像特蕾莎修女,她以无私的爱,为贫困和患病的孩子提供教育和帮助,用爱点燃孩子们对生活的希望。- 他们不计名利,默默奉献,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 教育家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胸怀天下的情怀,关注全球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如陈嘉庚先生,不仅在国内兴办教育,还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他们注重以文化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