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史钩沉 - 筚路蓝缕
筚路蓝缕

校史钩沉 弦歌不辍 ——庆祝蚌埠铁中线上校史馆建成

发布时间:2022-01-05 18:31阅读次数:

校史钩沉   弦歌不辍

——庆祝蚌埠铁中线上校史馆建成

东山巍巍,淮水汤汤。雪华山旁,龙子湖边,屹立着一所省级示范高中——蚌埠铁路中学,自1956年建校以来,历届铁中教师立足讲台,甘为人梯;名师济济,吟旌科研。六十五年风雨沧桑、春华秋实。于历史长河而言,六十五年不过弹指一挥的短暂瞬间;但于一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而言,却是一段熠熠闪光的不朽历程。一路走来,一代又一代铁中人,筚路蓝缕,波路壮阔,始终把梦想扛在肩上,把育人刻在心里,将汗水洒满征途,用行动诠释使命,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共甘苦,谱写了一曲属于时代、也属于铁中的激扬乐章。

回眸那段如歌岁月,从记忆中静静打捞过往的收藏,往事带着芬芳扑面而来……

1908年修建的津浦铁路在蚌埠跨越淮河,1911年建成的百年淮河桥便成为老蚌埠人难以忘却的记忆,让蚌埠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变成民国时代繁华的都会。

 

            图片1.png                              图片2.png

                      骢马紫丝缰    征人向凤阳                                               1908年的津浦铁路全图

 

伴随着蚌埠铁路枢纽地位的确立,1956年9月,蚌埠铁一小附设初中班,此即为蚌埠铁路中学的前身。一年后,附设初中班移至蚌埠铁三小。1958年4月3日,上海铁路分局正式批准成立“蚌埠铁路职工子弟初级中学”。1960年秋季起开办高中班,学校遂更名为“蚌埠铁路职工子弟中学”。1963年秋季铁中迁入现址。

现校门旧貌.jpg 

建校初期,创业维艰,加之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办学带来极大困难。没有校舍,铁中教职工就在麦地、池塘上白手起家;物资奇缺,运输不便,大家就用双手、用肩膀,一筐土、一担石地循环往复。正是广大教职工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才使学校从无到有,规模渐成。 

文革期间,虽历经磨难,铁中干部、教师献身教育的初衷不改,即便在特殊时期,依然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有志青年。1965年7月,我校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成绩斐然。1966年9月11日,铁中高三2班11名同学,从蚌埠出发,途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四省,长途跋涉一千一百多公里,历时44天,于10月24日到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汗水和成绩为铁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随着职工子弟人数剧增,学校规模也越来越大,1970年以后,铁中学生人数超过3800人,位居全省中学之首。

1992年,我校步入全国铁路重点中学行列,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蚌埠铁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就在1994年,从省教委企事业部门办的条件好、质量高、有特色的中学,也可以申报参评省示范高中”的重要通知中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新坐标,不失时机地作出了把铁中建成省示范高中的战略决策。经过五年的拼搏,1999年4月11日,蚌埠铁中被命名为上海铁路局示范学校。1999年11月20日,蚌埠市教委批准蚌埠铁路中学为市示范高中。2000年3月29日,安徽省教委批准蚌埠铁路中学为省示范高中。20007月,原蚌埠铁三中并入蚌埠铁中,加上高中的持续扩招,蚌埠铁中再次成为全市市区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2003年4月,蚌埠铁路中学整建制移交地方政府,成为蚌埠市教育局直属中学。

IMG_8888.JPG 

岁月如歌,薪火传承。培贤育达,造福社会。铁中是一块沃土,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精英良才。千万个学子,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走进来;千万个学子,满载着智慧走出去。历届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进取、服务社会,为母校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他们前进的步伐,是母校永远的期盼;他们骄人的成绩,是母校永远的荣光。

国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修史建馆,造福桑梓;抚今追昔,心潮激荡。昨日的峥嵘岁月,一枝一叶都是今天的财富,也是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石。看一幅幅图片,如同穿越铁中六十五年的时空隧道。读一行行文字,恰似经历铁中六十五年的沧桑历程。六十五年来,学校创办者勇立潮头,运筹帷幄,校领导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奋力拼博,走过了一条曲折艰辛而充满生机的发展之路。

总结前人经验,续写明日辉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铭记先贤筚路蓝缕之苦衷,高擎振兴中华之大纛,办好素质教育,打造特色学校,续写让学生成才、让教师成名、让学校成功的辉煌篇章!